查看原文
其他

选择「不打折」的人生

辉哥奇谭 辉哥奇谭 2021-03-14

这篇文章放在11.11之后发,对我的购物态度做一个总结,也希望给大家以启发。

我曾经热衷于购买便宜的产品,打折的产品,但是教训总是很深刻。

比如大学期间,大约1997年左右,曾经在大冬天骑车20公里去南郊的电子市场淘了一副耳机,花了30元钱,看似省了不少。但是回到学校,听了没有两天,就坏了。后来还是用一个学期的奖学金,购买了日本爱华的随身听,生活品质一下子提了上来。

关于「买打折」,最近几年印象比较深的是在2011年时,购买了打折的日产奇骏SUV。当时热衷于去各家4S店比较优惠幅度,却没想到车型马上换代,所以虽然相比于定价便宜了三万元,但是从买入第一年开始,就感觉自己开的是一辆旧车。这个状态延续了四年,就换车了 —— 每天开车都觉得自己开的是一辆旧车的感觉,着实不爽。

在我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买「打折品」大多是不好的体验,要么是品质有问题,要么是老款,要么是服务打折扣。最重要的是,买打折商品一般都费时费力,尤其是浪费时间。当我意识到时间越来越贵的时候,我就不再费力去寻找打折产品了,反而寻求以公平的价格买入高品质产品。后来发现,这与巴菲特后期的投资哲学是一致的,他在早期总是寻找股价打折的公司,后来就变成了以公平价格买入伟大公司。这是一个小小的转变,但却改变了一切。

讲几个「不打折」的例子。

2015年年底换车时,最后一下子选中了当年刚推出的奔驰GLC。我当时已经意识到一件事,每个车型的生命周期大约是7年,如果在刚推出新车型时就购买,那么在正常的使用年限,比如5年内,这款车都是一个「新车」,因为没有更新的车型出现。

在BBA这个级别的SUV中,只有奔驰GLC符合「新款车刚推出」这一条件,于是选择了这款车。在具体车型选择上,又选择了顶配:300豪华。这一选择又被证明非常明智,因为安全、舒适、科技各种配置应有尽有,每次去车主论坛,看到其他车型的车主对于配置的各种抱怨,我们总是暗自开心(人人都会比较)。

看起来多花了一些钱,但是买到的却是无法估值的惬意。把多出来的这些钱,平摊到每一天,其实成本也没有那么高,但类似于座椅通风(只有顶配有),360度全景影像(只有高配有),动态LED大灯(只有高配有),奔驰最先进的车机系统(只有顶配有),柏林之声音响(需选装)等等,都是日常用车中就能体会到的配置。所以,回顾过去三年用车体会,总是对当初「选新款,选顶配」的决定感觉欣喜。虽然这意味着我不仅无法得到优惠,还要「加价一万五」购买。(因为GLC在推出的头两年其实没有竞争对手,所以经销商加价销售一直持续了两年。)

所以,在买车这件事上,我有教训,也有经验,总结为一句话:买新车型,买顶配车型,不后悔。当然,这一原则也用在了选择Tesla Model X上,同样加上了我们需要的所有配置,同样不后悔。

买电脑时,我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,买第一个Macbook Pro,为了便宜一些,在淘宝上找了很久,选择去北京本地一家商户购买「港行」。买的时候体验就不好,对方神神秘秘的拿出一个已经拆封的电脑,我们看了看没问题,就付款。虽然后期使用中没有其他问题,但是这种购买体验很不好。早期买iPhone时,也是类似情况,去中关村海龙大厦某小办公室购买,但是对于这种购买体验总是不满意。而且每次遇到产品卡顿,就会不自觉的想,是不是当初买到了「旧货」。

这之后,我的Apple电脑和iPhone都选择从官网购买或者直接去Apple Store购买,购买体验好很多。每次购买,快捷、放心,而且在后期使用过程中,再也没有疑神疑鬼的现象发生,因为购买渠道是可靠的。所以,购买体验本身也包含在全生命周期的使用体验中。毕竟,谁都不希望自己从一个低品质的渠道,花大价钱购买心仪的产品。虽然看起来打折,但是内心的不爽感会持续整个使用周期。

身边还有一些朋友寻求从Apple 朋友那里买「亲友价」,对此我也没有过多的费力,我就是选择原价从官方渠道购买。每次我新产品都用了两三个月了,我同事的「亲友价」产品还没到手。有些人追求极致的打折,于是托了自己在海外Apple工作的同事,在当地购买,再托人背回来。这个过程虽然省了钱,但是欠了至少两道人情,而且费了大量的时间。

当选择「不打折」成为习惯后,购买变得简单。如果喜欢一个东西,从官方正规渠道买下即可,省下了太多的时间去与各路人斗智斗勇。

我之前喜欢京东的一个原因是其货源比较可靠,都是正品行货,而且价格透明。但是上次在购买一个激光测距仪时着实很受伤。我选择了排行第一的博世激光测距仪,买回家之后,老婆说她看到的同样型号,要比我便宜好几百。

原来,京东在后台为每个人动态匹配的商品的排序,在我的页面上,第一页看不到这个便宜的商品。但是我老婆搜索同样商品,排在第一的就是这个便宜好几百的同款产品。我为此还在朋友圈发帖子专门抱怨此事。推荐技术本来没有道德问题,但是把推荐技术用来「算计」消费者,就是道德问题。这件事不仅仅存在于京东,还存在于很多类似的科技公司。

我之前因为淘宝的种种复杂,需要自己花心思去甄别,而选择了京东,但是没想到现在的京东也是种种坑。没办法,因为自己很难花时间去甄别,我在京东上的购物权就自动放弃了,有什么需要购买的,都委托老婆去买,因为她总能买到最便宜的正品。

关于购物这件事,我们俩也经常讨论,得到的结论是:我缺少时间去做比较和甄别,所以选择官方渠道,购买原价商品是最放心的。她的闲暇时间多,反而能在比价中找到乐趣。但在大件商品的购买上,我们的态度是一致的,就是官方渠道,正品行货。

因为对于「不打折」的爱好,所以我更愿意选择那些「不打折」的品牌。其实打折对于忠实用户来说是一种伤害,虽然每个人都喜欢购买便宜的产品,但大家在购买之后都希望产品不再降价。

我曾经服务过的Motorola,早年追求过一个错误的目标,希望在1000天内成为全球的手机销量第一,公司的中高层在执行CEO命令式,变为各种疯狂的降价。虽然Motorola手机销量在短期内激增,但是老用户的内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,这也加速了这个手机品牌的衰落。

我最近几年喜欢的品牌,都是严格的执行「不打折」策略,比如Apple、戴森。不仅如此,这些品牌与LV类似,每年推出的新品都要涨一些价格,虽然买的时候会有心疼感,但是买入后,内心感受却不错,这使得你使用的产品在生命周期很保值,很有面子,而且未来在卖二手时,也是实实在在的保值。从二手保值率上看,不打折商品反而是更好的选择。

其实几乎任何品牌都希望卖高价,不打折,而且年年涨价。但是一厢情愿没有用,大部分品牌,最终还是沦为以低价去吸引用户,但是打折、低价永远不会吸引到忠实用户,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。虽然很多用户为低价产品、打折产品叫好,但是内心里所想的都是「苟富贵,买最好」。

这些年在执行「不打折」的策略时,我深刻的感受到这样的好处。因为自己在践行「时间宝贵」的理念,同时逐渐有了一种「配得上好生活」心态。

有人说,这是你逐渐有钱的后果,但我觉得富有和态度转变并非两件独立的事情,很难分的清楚先后关系。往往是经济能力一点点提高,态度一点点转变,两者在同时发生,而且相互促进。当然,对我而言,我总是喜欢理念领先于当下的水平,这样我在日常行动中更有方向感。难怪我在2010年时就总结过「眼界高于能力」观点。

这一点我在早年的文章中阐述过,其实「不打折」是一种态度上的选择,比如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,我可以减少「买买买」的频率,但是一旦要买,就买心仪的好东西,往往这些东西不打折。而不是凑凑活活,以打折的价格买一堆自己并不真正喜欢的东西。

选择不打折,从不打折中获得收益,继续坚持不打折,不断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,最后坚定的在各类产品和服务上选择不打折,人生向上的路,就是这样一步一步。而不是每天选择打折,选择费力,选择旧款,选择耗时间,然后期待某天彩票中了头奖。

我们最终的生活,其实是我们每一天自己选择出来的。

你愿意选择打折的生活,还是不打折的生活?

PS. 我每天的生活选择,都会随时纪录在知识星球上。每天实践自己所相信的理念,生活就会一天天变好。也请大家每天都去实践自己的理念,而不是被迫接受存在的一切。辉友可以随时在星球上点我的头像,看到我的这些选择。



参考文章:如何在日常的「买买买」中发现投资机会?

前一篇文章:半年感言

365天,每天坚持写作之316/365,爱上你的每一天!

发掘你的10倍成长潜力,与2900位一见如故的「辉友」同行,来辉哥的知识星球。如果你今天加入了,请在今天微信评论区告诉我你加入的原因,你对知识星球的期待,你自己希望通过加入知识星球实现的愿望。这些反馈会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你,帮助你。

即刻加入,请点击阅读原文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